报案诈骗能追回钱吗,合同诈骗罪的行为有哪些

导读:我国法律对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有很多相关规定的,我们可以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如果您生活中遇到了法律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本篇文章的内容来了解一些和报案诈骗能追回钱吗,合同诈骗罪的行为有哪些相关的法律规定。

一、报案诈骗能追回钱吗

诈骗案件的被害人报案后,能不能追回钱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公安机关追缴到赃款的,就有可能退赔给被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四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合同诈骗罪的行为有哪些

根据刑法的规定,合同诈骗罪,一般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具体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在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其它方法:

(1)行为人根本不具备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以伪造的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及其他代理人或者权利义务承受人财物的;

(2)行为人利用欺骗手段,诱使对方签订原本无意签订的合同,使对方当事人产生错误认识;

(3)利用虚假广告和信息,诱骗对方签订合同,骗取对方中介费、立项费、培训费的;

(4)行为人的诱骗行为致使对方当事人“自愿”地与行为人签订合同,并履行合同义务,行为人非法获得了财物;

(5)作为债务人的行为人,向第三人隐瞒未经债权人同意的事实,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部分转移给第三人,从而逃避债务的;

(6)假冒联合经商、投资、合作协作名义,签订、履行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通过上述分析知道,依据《刑法》的规定,对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

所以被害人报案后,如果能追缴到赃款的,就有可能退赔给被害人。

以上就是林律师为大家整理的《报案诈骗能追回钱吗,合同诈骗罪的行为有哪些》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本文链接:https://www.lawyeranswers.com/23201.html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2年 12月 22日 下午3:09
Next 2022年 12月 22日 下午3:18

相关推荐

  • 私人倒卖假口罩会如何定罪处罚

    导读:当前的社会中,在就业、出行、购物等各种情形时,都是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权益被他人侵害等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习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面对这些法律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法律的方式来维权了。在本文内容中我们对私人倒卖假口罩会如何定罪处罚,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该怎么办进行了解答,希望能解答您的问题。

    刑事辩护 2023年 1月 9日
    19300
  • 什么样的条件满足监外执行

    导读: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刑事辩护 2023年 1月 9日
    26100
  • 被人打成轻伤自己还要拘留吗?

    导读:自己是不会被拘留的,只有打人者才会被拘留,一般只要造成对方轻伤的就可以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公安机关会直接立案侦查,构成犯罪者就会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是管制。

    刑事辩护 2023年 1月 8日
    15800
  • 打架轻微伤怎么判刑和赔偿

    打架轻微伤,一般不应承担轻松责任,但是,也是要被处以治安处罚的。建议当事人可以报警。同时,可以起诉要求对方进行赔偿。 (图片来源于网络,联系侵删) 1、轻微伤不构成刑事案件,没有刑事责任,只有行政责任(治安处罚)和民事赔偿责任。打人者也不叫做犯罪人,一般称为违法行为人,或者违法者。 2、一般轻微伤可以报警,由公安进行调解赔偿,调解达成协议后不再处罚;若调解不…

    2022年 8月 25日
    17500
  • 应当指定辩护的情形具体是什么

    导读:公检法应当通知辩护的情形:(一)未成年人;(二)盲、聋、哑人;(三)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四)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人。

    刑事辩护 2022年 12月 23日
    17900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请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