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的争议问题

一、概念不清

刑法并末明确规定了如何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也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因此,刑法本身行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什么样的行为涉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刑法本身并没有解决。

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法院援引1998年7月国务院第247号令颁布的《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办法》(以下简称《取缔办法》),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定义作出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判决。《取缔办法》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以吸收公众存款为名,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但承诺履行的义务与吸收公众存款性质相同的活动。

但是,根据中国宪法第67条以及相关法律的规定,解释法律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对于法律无权做出解释。因此,援引《取缔办法》界定刑法条文,援引行政规范做出刑事判决显然与宪法相悖。其他法院在刑事判决中援引了1991年7月2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贷款案件的若干意见》,以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以上高息定义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因此,导致援引民事规范做出刑事判决。

二、界限不明

特别是与合法的民间借贷界限不明,这是罪与非罪的界限。在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是,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特征是行为人面向社会,吸收公众存款,而什么是公众存款,争议较大的是代表公众的非特定对象,而什么是不特定对象,争议较大的是谁是不特定对象,什么是特定,特定中的不特定,还是不特定中的特定。实践中争议很大,容易混淆界限。

然而,从目前全国比较典型的案例分析,以民间借贷性质进行界定,在民事规范上并不发生冲突,其行为完全可以用民法来调整,用不着刑法来调整。

理由一:中国合同法第十二条规定,建立在真实意愿基础上的民间借款合同受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在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以下范围内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1999年1月26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此,对超出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以上部分,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而不能将违法行为当作犯罪行为来对待。

理由二:行为人与相对人而言,在不能按期还款的情况下,相对人完全可以以债权人身份凭据借条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债权。法院在受理此类案件时,经审查符合《民事诉讼法》[1]第108条起诉的法定条件,便可依法审理并作出裁判。行为人对裁判的后果是民事责任,除非涉嫌刑法第三十三条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否则可能构成犯罪,但也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理由三:从借款用途分析,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侵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的动机,行为上也没有实施发放贷款,其借款的用途是投资办企业或生产经营活动,行为人对每笔债务均持有借有还的态度。对许多大、中、小企业来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它弥补了银行无力贷款的缺陷,激活了市场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的发生,行为人都不会想到在实施犯罪。因此,行为人往往在工作岗位上埋头工作时被司法机关刑事拘留。所以从借款用途上可以区分其行为是否与国家金融制度相对立,进而区别罪与非罪。

三、定性不准

刑法第176条把“扰乱金融秩序”作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构成要件。就国家利益而言,金融秩序固然重要,但我们要建立和维护的金融秩序应该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金融秩序,而完全由政府垄断的中国现有金融秩序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日益突出。现有的民间借贷和屡禁不止的非法金融市场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金融垄断的不合理性。

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大规模民间借贷对金融市场垄断的影响和影响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因此,把规模化的民间借贷以及对金融市场垄断的冲击以“扰乱金融秩序”来界定,不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客观规律。

此外,与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民间借贷尤其是农村民间借贷的有限规模决定了其对金融秩序的不利影响非常有限,有些根本不受影响。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往往缺乏金融秩序受到危害以及程度如何的证据。相反民间借贷的资金流向终端还是银行。因此,刑法在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社会危害性时,应当认真考虑,事实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受害者是许多债权人。比如民间借贷行为人行为人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许多大、中、小企业将面临破产或破产,许多债权人不能主张债权。

这样从后果上分析,国家金融市场秩序是得到保护,但债权人的利益却受到危害,由此而引发社会不安定问题显而易见。由此可见,刑法第176条对社会危害性定性不够准确。

四、观点不一

可以这么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目前司法界争议较大的罪名,特别是各地法院在审判中也是观点不一。大城市与小城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审判观点不同,没有统一的适用标准,审判混乱。但从孙大午案件分析,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过程中,逐步朝着“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观念发展,从而显见中国审判制度在不断进步。

以上就是律师365小编整理的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的争议问题相关信息。如有法律相关问题,可关注在线咨询~

律师365是专业的法律咨询平台lawyer365.cn,如您有任何法律问题需要咨询,欢迎致电律师。

以上就是律师365为大家整理的《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的争议问题》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本文链接:https://www.lawyeranswers.com/5749.html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2年 8月 23日 上午11:51
Next 2022年 8月 23日 上午11:51

相关推荐

  • 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方面包括哪些行为

    导读: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因此我们更应该多多了解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如果您目前正面临着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方面包括哪些行为,信用卡诈骗罪表现行为:问题没办法解决的话,那么可以通过本篇文章中整理的一些法律知识来找到答案。

    刑事辩护 2023年 1月 9日
    15800
  • 认定单位行贿罪后会被怎样判刑

    导读:无论我们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各种法律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平常就需要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遇到了法律问题时,就能够很好的去处理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本篇内容中整理了一些与认定单位行贿罪后会被怎样判刑,单位行贿罪的立案标准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刑事辩护 2022年 12月 13日
    18500
  • 不赡养老人反了什么法律?不赡养老人犯法吗

    都说百善孝为先,历年来我国就比较推崇孝顺。但是,总有一些例外,父母养了他的小,到头来长大后却对年迈的父母不管不顾。像这种情况,不赡养老人反了什么法律?不赡养老人犯法吗?接下来,询律君就好好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联系侵删) 一、不赡养老人反了什么法律 事实上,我国针对不赡养老人已经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在这些相关法律法规中都有规定,成年子女有赡…

    刑事辩护 2022年 8月 25日
    18900
  • 挪用公款能不追究刑事责任吗,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标准

    导读:我们的衣食住行,因为有了法律规则才能更好的保障我们各自的权益不被侵害,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法律的,因此应该提高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避免在遇到法律问题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许您现在面临着挪用公款能不追究刑事责任吗,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标准的问题,希望本篇文章的内容能够帮助到您。

    刑事辩护 2022年 12月 13日
    19700
  • 敲诈勒索罪的概念及法条依据

    一、敲诈勒索罪的概念 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采用恐吓、威胁、要挟等手段,非法占有被害人公私财物,构成犯罪。 二、敲诈勒索罪的法条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的相关规定 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罪是指,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

    刑事辩护 2022年 8月 23日
    27300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请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