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法对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既遂的量刑标准

导读:构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一般要对首要分子判处3-7年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者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一、新刑法对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既遂的量刑标准

构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一般要对首要分子判处3-7年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者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首要分子,是指在扰乱社会秩序活动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人;

积极参加者,是指主动参加扰乱社会秩序活动并起主要作用的人。

但应注意的是,教唆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可能属于积极参加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第一款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二、如何才构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一)“情节严重”必须具备的条件:

1.聚集的人数。

本罪从立法本意来看,应当是人员比较多才能构成本罪,故人员必须是在5人以上。

2.时间的持续性。

聚众扰乱的时间规定1小时以上为宜,因为短暂的几分钟或十几分种并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

3.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生产、营业、教学和科研。

因聚众扰乱导致受害单位的工作、生产、营业等无法正常进行。

4.具有打、砸、侮辱等恶劣行为。

过激一点的追偿债务和吵闹情形与本罪的恶劣行为应当严格区别开来。

(二)“严重损失”的认定本罪由于其具有面对面和较多人员扰乱的特性,侵害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且属于结果犯,追究刑事责任的损失数额起点,应当与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的盗窃罪、挪用公款罪和贪污罪有所区别。

故构成本罪并追究刑事责任的损失数额起点应在1500元以上为宜。

当然,由于我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比如对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而言,这个起点可能偏低,但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比较合适。

认定本罪应当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缺一不可。

对于没有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应当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进行处罚。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成立要件之一,是以聚集众人实施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为前提。

换言之,行为必须表现为众人处于集合状态的形式。

而聚众以暴力方式扰乱社会秩序时,往往会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毁坏等结果。

对此应具体分析:

如果仅造成轻伤或毁坏财物数额较小的,应定本罪;

造成重伤、死亡结果或毁坏财物数额较大的,应分别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或故意毁坏财物罪。

以上就是杨律师为大家整理的《新刑法对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既遂的量刑标准》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本文链接:https://www.lawyeranswers.com/27632.html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2年 12月 28日 上午10:10
Next 2022年 12月 28日 上午10:30

相关推荐

  • 微信限制支付有诈骗行为怎么办?

    导读:微信限制支付有诈骗行为的首先可以报警处理,如果是诈骗的数额达到了法定的立案标准的,此时公安机关就会对该诈骗行为人立案处理,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如果是对该行为人需要逮捕通缉的,公安机关会发布通缉令。

    刑事辩护 2023年 1月 4日
    58700
  • 偷一辆很破自行车怎么处罚,盗窃罪既遂标准是什么

    导读: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因为对法律知识了解的很少,而导致自己没有办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我们需要多多了解一些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本篇文章为您整理了一些关于偷一辆很破自行车怎么处罚,盗窃罪既遂标准是什么的法律知识,请阅读文章详细内容了解。

    刑事辩护 2023年 1月 2日
    19000
  • 缓刑后能否构成累犯,什么情形缓刑可以撤销

    导读: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因此我们更应该多多了解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如果您目前正面临着缓刑后能否构成累犯,什么情形缓刑可以撤销问题没办法解决的话,那么可以通过本篇文章中整理的一些法律知识来找到答案。

    刑事辩护 2022年 12月 15日
    19500
  • 诈骗罪和帮信罪一共判多少年?

    导读:一般最高是不会超过二十年的。如果犯罪嫌疑人同时触犯了诈骗罪和帮信罪两种罪行的,那么会按照数罪并发的原则对当事人需要受到的有期徒刑的处罚进行综合的判断。如果总和刑期超过三十五年的,那么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刑事辩护 2022年 12月 21日
    19100
  • 故意杀人罪的判断方法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即为故意。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 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刑事辩护 2022年 8月 23日
    16500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请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