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劫枪支罪需要哪些犯罪构成

导读: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因为对法律知识了解的很少,而导致自己没有办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我们需要多多了解一些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本篇文章为您整理了一些关于抢劫枪支罪需要哪些犯罪构成的法律知识,请阅读文章详细内容了解。

一、抢劫枪支罪需要哪些犯罪构成

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公共安全和公民的人身权利。本罪的犯罪对象是枪支、弹药、爆炸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的规定,枪支,是指以火药或者压缩气体等为动力,利用管状器具发射金属弹丸或者其他物质,足以致人伤亡或者丧失知觉的各种枪支,包括军用枪支、民用枪支和公务用枪;

弹药是指供上述枪支所用的各种弹药;

爆炸物是指军用的或者民用的各种爆炸品如雷管、炸药、雷汞等。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所有者、持有者或保管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将枪支、弹药、爆炸物抢走的行为。暴力,是指对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所有人、持有人或保管人实行身体强制,如殴打、捆绑、伤害、禁闭等强暴行为,使其反抗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危害其人身安全的手段。暴力必须是针对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所有者、持有者或保管者的人身当场采取的打击或强制。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即可构成本罪的主体。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犯罪,即明知是枪支、弹药、爆炸物而抢劫。如果行为人不知是枪支、弹药、爆炸物而加以抢夺的,不构成本罪。例如,出于抢劫财物的目的,而抢劫的却是枪支、弹药、爆炸物,仍构成抢劫罪。关于行为人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动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如有的是为了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则是为了收藏防身,还有的可能是出于好奇。不同的动机对定罪没有影响。

二、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按照规定抢劫枪支罪犯罪构成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抢劫枪支的行为本身就是属于违法的,如果给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

以上就是唐律师为大家整理的《抢劫枪支罪需要哪些犯罪构成》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本文链接:https://www.lawyeranswers.com/24273.html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2年 12月 23日 下午1:40
Next 2022年 12月 23日 下午1:51

相关推荐

  • 经济犯罪50万要判多少年?

    导读:经济犯罪的金额达到五十万元的属于构成了数额特别巨大的情况,当事人会被处以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甚至是最高无期徒刑的处罚,并且除了会处以罚款之外还会没收全部的非法所得。

    刑事辩护 2022年 12月 29日
    17900
  • 犯了帮信罪大多数判多久

    导读:1、个人触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一般会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2、单位触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一方面对单位判处罚金,另一方面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3、若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刑事辩护 2022年 12月 14日
    22900
  • 信用证诈骗罪既遂判多久

    导读: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事辩护 2022年 12月 27日
    16200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以强制执行吗,相关法律规定

    导读:我们的工作、学习甚至平常生活过程中,相信会遇到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本篇文章对我们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作出了具体的法律知识解答,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帮助您了解更多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以强制执行吗,相关法律规定相关的法律方面知识。

    刑事辩护 2022年 12月 20日
    1680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11年10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 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事辩护 2022年 8月 25日
    20800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请扫码加微信